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

KISSlicer 列印支架設定

到目前為止,支架還是用KISSlicer的效果比較好,可調的參數也比較容易掌握。這邊解釋一下各個參數的意義,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掌握支架的設定。

為了顯現支架的特性,畫了一個兩個半圓相接的模型。

開啟Support標籤頁


拉動 Off / On 拉桿,啟動最基本的 Coarse "粗" 支撐。
按下Slice按鈕完成切片後,再選擇左上附近的 "Models+Paths"檢視模式,就可以預覽切片的結果。
在黑色預覽視窗的上面跟右邊,各有一支拉桿,可以用來調整預覽內容。右邊的拉桿是用來檢視單層的切片結果,如果拉到最底下,可以秀出整個模型的切片結果。

自動產生出來的支架,分成三個部分。最底下有一層棧板,用意是要讓更高層的支架有良好的基礎,避免倒塌。再往上,會有粗支架。還沒接近需要支撐的模型之前,可以紙列印粗支架,減少列印得時間以及支架所消耗的塑料量。最上面與模型接觸的部分,會列印細支架。細支架需要兼顧支撐力量,以及拆除時的難易程度。不過係支架的密度,並沒有開放參數以供調整。拆除的難易程度,主要依靠"間隙(Gap)"參數來調整。


調整右側拉桿,可以檢視單層的列印路徑。可以觀察圖中間粗支架的形狀,以及右側細支架的狀況。


Support deg 支架角度

下緣切線與水平線的夾角

這邊的角度指的是模型下緣切線,與水平線所夾的銳角度。角度大於設定值的部分,就會產生支架。所以角度設越小,產生支架的範圍就會越大。理論上,越接近水平的部分,會越需要支架,但是角度要設定多少,才會剛好能順利列印,又能盡量減少支架的面積,還是需要各自做實驗才能知道。
0度

30度

45度

60

80度

90度


Inflate Support 延伸支撐範圍

當需要支撐的面積太小時,有可能會造成粗支架的數量太過稀少,使得頂端的細支架沒有良好的基礎可以列印。這時候可以考慮延伸支撐架的範圍。Inflate Support會讓列印支架的範圍,依照下緣切線角度決定出來之後,再向外增加範圍。範圍夠大的話就能獲得較充足的粗支架。
Inflate Support 設成 0mm

Inflate Support 設成 1mm



Gap 間隙

Gap 指的是細支架與列印件之間的垂直距離。設成0的話,代表細支架與列印件之間密合,會讓支架難以拆除。距離設太大的話,列印件完全沒支撐,那支撐就白印了。平常我都設在0.4mm或是0.6mm。

Gap 0.4mm 間隙很小,觀察不到

Gap 5mm 就可以很明顯得看到細支架與列印件之間的間隙了。

Support Z-Roof 支架高度上限

設成-1代表不設上限,如果設定成正值,就會限制支架的高度,超過高度就不產生支架。如果模型在某個高度之後,只有零星不必要的支架產生,就可以靠這個功能去除不必要的支架。

Support Z-Roof 設定成 -1 。所有需要支架的地方都會產生支架。

Support Z-Roof 設定成 50mm。模型每10mm有一片樓板,第六樓就超過50mm,不再產生支架了。

Sheath Main Support 粗支架側牆

側牆可以增加粗支架的強度,但是如果支架在工件的包圍之內,側牆會變的很難清除。要不要啟用這個功能,得要自己斟酌。

沒有開啟 Sheath Main Support,粗支架單純站立在棧板上,顯得相當單薄。

開啟 Sheath Main Support,而且將 Sheath Z-Roof(牆高)設定為10mm,讓側牆的結構加強粗支架底部,提高成功率。

Off / On 粗支架密度

回頭看第一個設定值,粗支架密度。這個設定值用來選擇粗支架的密度,最細的Ultra等級,就是粗支架根細支加一樣密。越密越容易讓細支架成功,但是也花費越多時間跟材料在支架的列印上,而且更難拆除。一般我都只用最稀疏的支架就可以了。失敗的原因一般都是擠料不順造成的,增加粗支架的密度,幫助並不大。

Coarse

Rough

Medium

Dense

Fine

Ultra

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

Prusa i3 塑料很難塞!?


塞入這個塞子,塑料就可以順利進入 J-Head了。
塞子的脖子有點太長,請視情況自行修剪。

下載位置
http://www.thingiverse.com/thing:316900